从小说到电影流浪地球变了多少
2019年2月,电影《流浪地球》以疯狂席卷的态势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中国科幻电影第一次以强烈震撼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由此引发的欢呼和热议绵绵不绝,极大地刺激了国人的神经。我们忽然惊讶地意识到,中国科幻电影追赶美国科幻大片的时代终于到来了。那么,从小说到电影,《流浪地球》到底变了多少?文本与影视的差异有多大?而这种差异背后又突显了作者与编剧怎样不同的侧重呢?
灾难背景:从氦闪到木星引力
在灾难背景的设置上,小说和电影有很大不同。小说中的灾难较为复杂全面,引发人类制定流浪地球计划的原因及开始流浪后引发的一连串衍生灾难均有涉及。灾难焦点是太阳即将发生的氦闪。三个世纪前,太阳内部氢转化成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氦元素聚变会很快传遍整个太阳内部,导致氦闪爆炸,地球会因此瞬间汽化消亡,这一灭顶之灾将在四百年内发生,而现在已过了三百八十年。这就意味着氦闪这一巨大威胁随时都可能发生。
人们为了应付这一灾难,给地球装上了一万两千台发动机,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各个平原上,用发动机产生的切线推力分量刹住地球自转。之后再全功率开动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飞向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人马座比邻星,然后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减速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在地球即将离开太阳时,人们要面对离太阳越来越远的酷寒,忍受发动机高速转动产生的酷热,和随时可能发生的氦闪,以及地下城岩浆的渗入。生命随时随地都可能灰飞烟灭,死亡的威胁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头上。
全篇对木星的描述所占篇幅并不大。木星是地球体积的1300倍,覆盖它的云层中饱含沸腾的液氢和液氦,这样大的漩涡可以吞下整个地球。而木星产生的引力潮汐横扫了整个大陆,它的巨大引力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之后,地球达到了逃逸速度,向外太空飞去,流浪地球时代开始了。小说在这里并未出现什么情节与冲突,只是以平铺直叙的态度一带而过。
与小说中宏大的太阳氦闪威胁不同,电影《流浪地球》从小说中截取了木星引力这一并未仔细描写的灾难,予以强调放大,侧重地球流浪开始后的时间,它甚至全程没有提到氦闪一词。在灾难背景设置上,如果说小说是全集,电影则是一个不大的子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电影重点描述地球进入流浪并越来越靠近木星,此时木星对地球的引力激增,不断将地球拽向自己,使地球与原定路线偏离。恰恰又有地震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行星发动机”停转,以致地球推动力不足,赤道上的转向力全部丧失。人类不仅要迅速修复众多发动机,使其恢复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更要想方设法使地球摆脱木星强大的吸引力,挣脱木星的吸引,否则三十七小时后,地球将与木星相撞,人类文明将彻底终结。
两个不同的灾难背景可以看出,小说更倾向于宇宙灾变、地球运行、人类策略的全方位描述,而电影则选取了灾难片段及相应的人为措施,怎样将地球推离木星进入预定航道。毋庸置疑,电影的灾难背景设置更利于故事的产生、冲突的集中和叙述的方便,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中不易汇集太多的时空背景,而要限定在某时、某地发生在某人身上的情节。文本可以面面俱到,描绘纷纭复杂的人与事,影视则需要场次清晰,时空明确,以人物为主线。
主题:从死亡到希望
小说的主题可以用文中出现的一个谜语来表示。“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谜语的答案是死亡。与此相应,在不长的小说中的“死亡”一词先后出现过七次。生活在流浪地球时代,“我”不断经历着各种生离死别,身边的人不断离开,死亡成了家常便饭。同学灵儿和阿东去地面旅行,再也没有回来;爷爷贸然去地面淋雨,忽略发动机产生的酷热,以至烫伤感染,最终死亡;岩浆涌入地下城时,妈妈没来得及逃出来被上千度高温夺去生命;父亲驾驶微型飞船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最终小行星碎片击中飞船,父亲瞬间汽化死亡;有人因极度害怕便要在机舱开枪自杀;“我”的妻子加代子怀疑氦闪的可能性,于是拿起武器加入反联合政府的叛乱,最终在战争中死亡;联合政府官员与支持他们的士兵被叛军拿走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被活活冻死。
文章来源:《地球与环境》 网址: http://www.dqyhjzz.cn/qikandaodu/2021/0611/1253.html
上一篇:理想座驾清新绿色出行
下一篇:温室大棚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